文
章
导
读
绿色冬奥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一项重要理念,要求在场馆设施、技术支持、能源使用等方面都符合环保要求。冬奥会有大量环保元素,比如火炬、餐具、摆件、建筑、交通等。
根据此前介绍,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上,主火炬的熊熊大火一个小时大概要消耗5000立方的天然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为了给主火炬供气,鸟巢甚至专门配了一个燃气站,日夜不停地为他输送动力。
将火炬变身为“微火”之后,产生的碳排放大概只有之前的五千分之一。而与往届奥运会大量使用液化天然气或丙烷等气体作为火炬燃料有所不同,北京2022年冬奥会首次使用氢能作为火炬燃料。本届冬奥期间的火炬氢能燃料,则来自于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
图片来源:中国石化
根据中国石化方面介绍,中国石化燕山石化提供的氢气,在开幕式上作为燃料点燃了冬奥赛场的主火炬。本届冬奥,境内火炬接力全部使用氢燃料,开幕式上使用氢燃料点燃冬奥赛场主火炬,赛事期间大量使用氢燃料电池车,以减少污染排放,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绿色”、“环保”的进一步结合。中国石油供应的氢气,则点燃了冰立方、延庆赛区和河北张家口赛区三个分会场的冬奥火炬台。
在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由中国石油自主研发的绿氢,点燃了太子城火炬台。据中国石油方面介绍,这是本届冬奥会上唯一一个由绿氢点燃的火炬台,也是冬奥会近百年历史上首支以绿氢作为燃料的火炬。
氢气被认为是最为清洁环保的燃料,其燃烧产物只产生能量和水,是完全的零排放燃料。而根据氢气制备的来源,以煤炭为原料制取的氢气被称作“灰氢”,以天然气为原料制备的氢气被称为“蓝氢”,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备的氢气被称为“绿氢”,是最为环保绿色的氢气。
生物可降解餐具是以玉米、薯类、农作物秸秆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发酵生产出来,并进一步纯化聚合制备成的高纯度聚乳酸作为原料生产。聚乳酸是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生物基新材料代表,是目前性价比较高的生物可降解环保高分子材料,与传统的石油基材料相比,每吨聚乳酸可减排约3吨二氧化碳。这是因为聚乳酸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经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相比于普通塑料采用焚烧处理,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入空气中,聚乳酸从原材料到聚合物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是通用塑料聚乙烯的1/3左右。这些可降解餐具,在使用和生物降解过程中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具有一定耐菌性、阻燃性和抗紫外线性,可谓健康环保又安全。
为了减少赛事期间的白色污染,中国石化其所属北京石油向北京2022冬奥会延庆赛区所在地张山营镇捐赠10万只易捷品牌可降解塑料袋。
相比常见的可降解塑料,该塑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制成塑料袋更加耐用;又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在堆肥条件下能够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可有效减少白色污染。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在设计、生产、发放等各环节也着力践行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理念。例如,装备收纳包所使用的纱线,都是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制品生产出的环保纱线;包装袋采用生物可降解母粒制成,180天降解率可达90%以上。
见过用人民币做的纪念品吗?手握前程· 北京冬奥会碎钞冰壶摆件,必须了解一下。晶莹剔透的的“冰墩墩”,填满了红色碎钞,辅以点点金沙作为点缀,不同于普通材质打造出的传统冰壶,这款“冰墩墩”由880张百元大钞打造而成。这些百元大钞,都是印刷中被淘汰的不合格品,把它们破碎后经过循环利用,摇身一变变成人见人爱的“冰墩墩”纪念品,这变废为宝的巧妙思路,北京冬奥会可以说是YYDS。
以“精彩冬奥”为主题的花坛,雪花元素必不可少,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长安街花坛中一些看似洁白轻盈的美丽雪花背后,承载的却是现代科技与环保理念的深度融合,是中国人为实现首届零碳冬奥会的不懈努力。在部分花坛中的雪花,是以城市固废为原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来的高科技产品。长安街冬奥花坛中的3D打印固废雪花,是中碳能源科技为助力零碳冬奥而研发制作的园林小品。仅仅为了做出仿真雪花表面凹凸不平的颗粒感,设计建模就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一次次的试验。3D打印固废技术能有效降低碳排放,是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高新技术,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3D打印固废技术仍处于摸索尝试中,各种产品都在不断研发和创新中。
冬奥组委还积极向全社会推广可持续理念。“低碳冬奥”小程序正式上线,记录用户的低碳行为轨迹,鼓励和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冬奥会的低碳管理办法很多都和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除了鼓励绿色出行以外,门票也出现了电子票,减少纸张消耗。火炬手制服设计元素包括了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火炬接力标志、火炬接力景观核心图形等。全套制服包括服装、针织帽、头带、手套和运动鞋。颜色选配上,主色取自火焰的红黄两色,并在白色主基调的基础上突出中国红的色彩,并衬以黄色,体现激情、热烈、欢庆的火炬接力特点,从袖口、身侧直达脚底的红线与火炬对接成完整的线条,形成动感,充分展示火炬手追逐前行的昂扬姿态。面料选择上,兼具抗静电、超强透气、速干、防水以及抗菌功能。
安踏奥运事业部总经理谢春龙介绍,本着绿色办奥的理念和态度,火炬手制服在整个工艺上也选择了无水印花的工艺,印花是不会产生废水排放的,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火炬手制服采用了3D立体的运动型版形剪裁,可以更加适合于在运动中使用。同时火炬手制服的主身增加了透明的白色的胶印的效果,可以呈现这种白色服装的立体感。
一套采用了rPET材质(饮料瓶再生材质)的工作服装将出现在即将开幕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为冬奥会所有场馆的场馆清废团队提供温暖。
这份“有温度”的礼物,外套面料采用了rPET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防污效果,且透气性良好。可拆卸的保暖内胆填充了先进的高效暖绒,其原料83%来自于回收材料。该材质轻盈、柔软,保暖性能媲美羽绒。同时,它的吸水量只有其自重的1%,所以即使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清废人员在工作中出汗或在雨雪天作业时,保暖内胆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保温性能。
外套和配件的角落上还“隐藏”了一些有趣的信息,例如“我是用28个饮料瓶做的”。这些设计上的巧思体现,让即将服务于冬奥的一线场馆清废团队成为了行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大使,鼓励更多公众认识并参与到循环回收的行动中来。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也是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冰丝带”是一座环保节能的绿色场馆。场馆采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国家速滑馆因为场馆外立面由3千多块曲面玻璃拼接而成,营造出22条高低盘旋、环绕飘舞的丝带,好像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进时在冰面上留下的轨迹,象征速度与激情的结合,如果近距离观察还可以看到外立面透明玻璃体上装饰着宛如冰晶的白色花纹。除了建筑设计独具匠心,节能环保也敢于创新。场馆将率先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方式制冰,碳排放趋近于零。这是奥运史和世界上的首创。国家速滑馆体育工艺制冰工程专项设计负责人马进介绍,这项技术不仅能够为比赛提供一个温度高度均衡的冰面,同时相比传统的制冰制冷技术能节省能耗20%以上,甚至达到30%。再有,我们这个场馆还有一套智能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它能够把制冷系统产生的这些废热,用于整个场馆的除湿,场馆修冰的热水和场馆生活热水。在全冰面的情况下,仅制冷部分每年最少能节省200万度的电能,如果把热回收都考虑进来,场馆制冰接近零碳排放。冬奥北京赛区场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现有场馆,实现冬季、夏季项目场地转换功能。比如,我们熟悉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冬奥会期间,它会变为“冰立方”,成为冰壶项目的比赛场馆。然而水冰转换的变化背后,却是场地结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等多方面的定向科研攻关,以保证泳池抽水后铺换为冰面,温度场变化的情况下,场地依然稳定。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说,对现有场馆的改造,将大大减少投资,“水冰转换”用相对小的代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赛理念。北京赛区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内
杨奇勇说事实上不论是场地的微小颤动、空气的变化、冰温的变化,还是冰的表面在一毫米之内的结露、结霜、升华,这样的瑕疵都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我们把冰的物理性能和它带来的风险研究到极致,把这个风险消灭到极致,应该说冰水转换解决了游泳场馆夏季旺季,而冬季淡季的普遍现状,我认为也是这个场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武器。
延庆赛区的“可持续”不仅体现在场馆的赛后利用,还贯穿建设过程始终。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工作组主任梁德栋介绍,延庆赛区建设中采取原生态修复措施,充分利用赛区自有资源,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为了避免因修建道路、雪道、附属建筑等可能造成的表土层流失,建设前开展表土剥离工作十分必要。
梁德栋介绍这个表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它里面含有本地的微生物群,会促进本地的植物生长。一旦破坏了很难恢复,所以我们必须好好保护。目前就是在别的单位进场之前,把这些表土全部剥离下来,然后装入袋存储起来。目前我们整个赛区应该是一共剥离了8万多方土,现在所有的这些表土都已经混用到三大修复区域了,这个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位于张家口崇礼赛区的云顶滑雪公园,承办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的比赛。密苑旅游胜地有限公司负责人束文介绍,将融雪水、自然降水进行高效回收存储,在雪季时可作为造雪用水,从而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
束文介绍因为每年雪季结束了以后,雪会融化。我们做了排水渠,把这些水引到蓄水池里面,然后收取这些水,每年大概我们能收集25万方的水,用于每年的雪季的造水。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介绍说,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北京冬奥会在场馆规划、建设、运行和赛后利用全过程中,落实生态保护优先原则,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或改造场馆和设施,高标准保护赛区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氢”情助力,保障冬奥绿色出行
氢燃料客车、纯电动汽车成为承担此次冬奥会交通出行任务的最主要力量。新能源车辆的使用比例为历届冬奥会之最。北京冬奥会期间,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将投入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氢”装上阵,提供冬奥接驳服务。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的清洁能源。氢燃料车是给汽车加氢,通过氢氧离子的化学反应“现场发电”。其燃料来源于氢、排放出水,绿色无污染。同时,还具有能量补给速度快、用时少的特点。在张家口市区,已有444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上路运营,覆盖城区9条公交线路,累计运行里程超2100万公里,完成载客量超6200万人次。“不同于汽油车需要提前热车,也不像纯电动汽车充电慢、低温损耗大。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燃料快捷,可实现零下30摄氏度低温启动。车辆操作省力又安静,它‘吃’进的是氢,排出的却是水。”张家口公交车驾驶员张彦茹说。据介绍,每辆氢燃料公交车运行1万公里可以减排二氧化碳11.8吨左右。冬奥会测试赛期间,氢燃料大巴车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条件下平稳运行,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得到验证。
在绿色节能方面,冬奥列车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探索,车站空间设计和列车设计深刻彰显着‘绿色办奥’理念。冬奥列车采用轻量化技术、环保可降解材料、石墨烯空气净化装置、灰水再利用系统等,打造出绿色低碳空间。同时在车头设计上,考虑到空气动力学性能,最终从40多种方案中选定了鹰隼造型,使整列车的运行阻力能够比上一代车型降低7.9%,综合能耗降低10%以上。经过测算,运行一年大约能够节省180万度电。冬奥列车采用高寒动车组,能够适应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低温密封技术、防冰雪技术、防击打技术、冷凝水处置技术、隔热保暖技术等综合应用,使列车像穿了一件‘大棉袄’,能够适应很低的环境温度。”有了“大棉袄”,列车重量反而大幅减轻。“全列车重量比上一代车型减轻20吨左右。车身采用环保的可降解材料,材料可回收率达到75%以上,可降解率达到50%。”冬奥支线从装修定位、材料选用、生产安装到后期运维,都体现出低碳、绿色特点。本着“绿色办奥”的理念,北京地铁冬奥支线车站以节约建设投资、减少后期维护,提升乘客舒适性、提高运营满意度为设计目标,摒弃被动且冗余的装饰,通过对结构和设备管线排布方式的造型管控,使土建结构和设备管线成为空间视觉界面的一部分,更多地强调实用、耐久和耐旧。不仅如此,冬奥支线地铁列车搭载的智慧空调,可以根据列车满载率实时调节空调新风量;列车制动优先使用再生制动,在制动工况时将电动机切换成发电机运转,再将电能反馈回接触网,以节省电能。